當被問起,普通人這一輩子有什么時候是與“熱血”“青春”沾邊的,相信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就是兩個字——高考。
“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壯烈,“水滴石穿”的堅韌,“掛柯南”“考神錦鯉”的祈愿……無數情緒交匯在名為高考的旋律之中,形成了全國考生的共舞。
寒窗苦讀十余載,只為一朝成飛鴻
【資料圖】
(圖:壹圖網)▼
而這場舞蹈的難度,毫無疑問正在逐年遞增。曾經靠“肝”就能出頭的高考,開始在題型、知識范圍等方面不斷升級,以致于近期每年高考,都會出現“X科好難”的吐槽。
有人甚至將目光投放在高考出題人身上,如著名數學出題人葛軍,就因為題型很“怪”,“坑殺”考生,斬獲了“葛帝”稱號。
一個人“秒殺”52萬江蘇考生的數學帝
一個所及之處“橫尸遍野”的葛軍
始終活在段子和無數江蘇考生的高考噩夢里
(圖:網絡)▼
高考為什么越來越難?最容易理解、也最直接的歸因是——高考人數變多,使高考開始“內卷”了。
一個“卷”字,就足以喚起最激烈的共情與負面情緒,然而與“內卷”的原意(沒有發展的增長)不同,高考變難絕不是一種“空轉”,在其背后有著深層的緣由與意義。
高考,最優解的探索
現代高考制度的雛形誕生于民國時期,但當時的高考與如今大相徑庭,它更像是各大高校單獨展開的“入校筆試”,沒有統一的試卷與命題范圍,更沒有像如今這樣舉國護航的盛況。
那時的考試科目與現在類似
但無論是題型還是頁數,都短小精悍▼
在新中國成立初期,也沿用這種制度,但由于社會趨于穩定,想要深造的學子越來越多,各高校單獨考試逐漸難以滿足社會需求,也出現了公平性上的問題。
于是在1950-1951年,我國開始嘗試高校聯合招考以及大區統考,將“小校考”整合成更大型的考試。而到了1952年,大區統考變成了全國級別的統一考試,全國高考,也成為了一項延續至今的制度。
《關于全國高等學校1952年暑假招收新生的規定》
由教育部于1952年發布,高考的歷史由此開始
(圖:人民日報)▼
大家一起考試,這事算是定了,但以往各大高校分別招生考試,大多由高校內的教師出題,憑的是個人經驗,也就勢必出現出題良莠不齊的情況。既然要全國統考,那么標準也就必須統一:考什么內容?設計什么樣的題目?難度要怎么權衡?
每一道難題,都足夠讓教育專家哇地一聲哭出來。不知道掉光了多少專家的頭發,最終教育部的指導原則堪稱細致:規定了全國統一的高考大綱,給出了試題難度建議,還建議題型上,多嘗試客觀題(但因各種原因,并沒有落實)。
第一屆高考共有8門科目
作文題是《記一件新人新事》和《我投入祖國懷抱》▼
就這樣,在1952-1965年高考題型與難度逐漸穩定下來,當時的題型以填空、簡答、名詞解釋、問答為主,雖然題量不大,但主觀題占比之大,足以讓今天的考生做噩夢。
而在考題難度上,基本遵循著教育部提出的比例:“容易的占30%,中間(一般)的占40%,較難的占30%”,看上去難易均衡,但在實操上,“容易”“一般”“較難”都是相對而言,比如在新中國成立初期,以及1978年高考恢復的前兩年,考題的簡單程度簡直令人發指。
建國之初,高考作文的題目全都是命題作文
許多題目連現在的小學生都能寫▼
而當國民文化水平不斷提升,考題難度也自然逐年升高。
由于某些原因,高考曾被廢止長達11年,雖然期間有部分高校嘗試恢復招生考試,但選拔方式,已經變成了“自愿報名,群眾推薦,領導批準,學校復審”,這意味著——很多“出身不好”的人,根本就無法得到“推薦”與“批準”,也就失去了選拔資格。
這期間僅在1973年恢復招生考試
高等學校招生除需經過評議推薦及審查、復查
著重增加政、文、數和理化四科的書面文化考試▼
這個情況一直持續到1978年高考重啟,經過了2-3年的恢復,我國高考在1981-2009年進入全面探索階段,期間關于高考相關改革政策多達23項。而在2010年至今,新高考體系逐漸建立,加分幅度不斷削減、地域差異與文理科分野被打破,這都意味著高考制度正在向更加公平的方向發展。
1977年恢復高考的頭版報道:
“搞好大學招生是全國人民的希望”
(圖:人民日報)▼
1977年恢復高考至今,改變了中國幾代人的命運
這位97年進入師范大學的考生
20年后成為了17年高考生的老師
(圖:壹圖網)▼
因此,即使高考依舊存在著諸多問題,但它無疑是目前選拔制度的最優解,而且還在不斷升級進化。它不論“成分”,不論財富與人脈,僅憑寒窗苦讀就能得到深造機會,甚至有可能實現階級躍升——這對大多數普通人而言,這就是不折不扣的福報。
就像這位考生在筆記本上寫下的話語
為迎戰高考而堅持不懈、努力付出
是能真正改變一個普通人未來的最優方式
(圖:壹圖網)▼
選拔,三方博弈
作為連接全國中學與高校的選拔考試,高考涉及的利弊之復雜,遠遠超過人們的想象。在高校、政府與考生(及家庭)三方的理想高考,截然不同。
高考,也更像一場激烈的三方博弈
(考場外等待的家長們 圖:壹圖網)▼
考生們自然希望“考的都會做,報的都能上”,考題盡量與從前的題型套路保持一致,“不打無準備之仗”。同時他們也希望得到確切分數后再報志愿,這樣“每一分都不會浪費”。
歸納而言,考生希望高考從題目到志愿,都更加“可控”,也希望自己能夠盡量向上攀登——畢竟,如果真能幸運地進入超過自己預期的學校,誰會因為妄自菲薄而拒絕呢?
不堅持到到錄取結果順利出來的那一刻
都不算成功打贏高考這一仗
(圖:壹圖網)▼
但高校的想法則與考生不同。一方面,他們希望選拔優秀的、符合甚至高于專業要求的學子;另一方面,也希望學校的各學科,包括考古等“冷門”專業,都能招到高素質的生源。
于是高校會傾向于個性化的、能夠考察學科相關能力的試題,希望考題選拔出來的,是素養、能力與知識兼具的人才,而不是靠攻略與題海培養出來的背誦高手。
題海戰術,是笨卻有效的提分方式
是無數學子逃不了的噩夢
也是高校老師所不希望看到的學習方式
(圖:圖蟲創意)▼
正是出于這種考慮,早在建國初期,各大高校就掀起了關于“單統考”的大討論——因為高校單獨考試更加靈活,也更能考察學生是否能夠精準匹配高校招生需要。而在統考方式已經確定的如今,這場博弈則表現為:高校人員參與命題,研究出更能反映考生能力的題目,以及考驗發散思維的新題型。
對于高校而言,他們希望高于標準的考生能夠向下選擇。于是,想要向上走的考生,與想要人才向下走的高校,就形成了一對矛盾。
每年高考后各大城市舉辦的高招會
就將高校與考生之間的博弈體現得淋漓盡致
(圖:西安日報)▼
而政府教育部門,他們不僅需要調和高校與考生之間的矛盾,也在宏觀上有著自己的立場:
更多的考生能夠得到進一步的學習機會,或者能夠有一個妥當的出路——這是社會穩定的要素。
考生能夠更好地融入高校,成為更優質的人才,順利畢業、就業,創造更多價值——這是良性發展的考量。
讓考生順利入學、順利畢業
也是在滿足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
(圖:圖蟲創意)▼
通過調節高考策略,來對中小學教育造成積極影響,或者避免“唯分數論”“機械化做題”的情況發生——這是政策引導的需要。
應對就業率降低、維持高校學歷的含金量,同時要求又不能過于苛刻,導致大批考生考不上大學——這是就業調控的訴求。
既要滿足社會對高質量人才的需求
又要避免供大于求的的情況出現
(圖:壹圖網)▼
于是一場三方博弈拉開帷幕,三方并非敵對,但卻有著微妙的沖突點。為了用最小的成本來尋找解決方法,就需要在試點中進行改革嘗試。
這就是為什么,在新高考時代,政策總在變化,各試點總在嘗試新形式、新規則的原因。
變得更難,是高考的趨勢
現代高考的本質是選拔。選出有深造潛質的人才,進入高校進一步培養,這就是高考的意義。為了令高考意義最大化,就勢必要向兩個方向發力:更合理的考試機制,更低的選拔誤差。
什么是合理?就是在高校選拔優秀新生的個性化需求,與中學教學的通識化教育之間,取得平衡。二者往往是不對口的,所以需要不斷地調和探索。
在這場互相博弈中承載的
是莘莘學子對美好未來的期望
和各大高校對人才的渴望
(高考宣誓大會圖:圖蟲創意)▼
一個典型的探索案例是“3+X”政策,即“語數英”三科,加一門文科/理科綜合考試。
這將考生分為文科生與理科生,相比于九科都考,顯然更有針對性。但與此同時,“3+X”也存在不少弊端,比如文理科劃分略顯武斷,與高校專業不接軌等。比如地理在高中屬于文科,而在高校則是不折不扣的理科。
隨著高考的不斷改革,選拔方式也變得越來越科學
各省也開始陸陸續續放棄了文理分科▼
同時,文理科的鴻溝也導致了中學教育的問題,一些本可以文理兼通的學生難以發揮優勢,甚至出現非考試科目不學的情況。
所以在2010年后,越來越多的省份開始施行“3+3”模式,將“語數英”依舊作為必考三科,但打破文理科限制,在歷史、地理、政治、生物、物理、化學中任選三科;還有“3+1+2”模式,語數英三科,再在物理與歷史中二選一,再從地理、政治、生物、化學中挑選2科考試。
浙江省的“三位一體”招生
更是打破了一考定終身
屬于真正意義上的“素質高考”
(圖:圖蟲創意)▼
這些新的嘗試,更能滿足高校的個性化需求,同時也不會令中學通識教育出現偏廢現象。
值得注意的是,新高考的改革并非全國通行,也不是固定不變,在不同地區不同年份,可能采用不同的規則,例如傳統的“3+X”在今年仍在多數省份繼續施行。
中國高考政策地圖▼
至于選拔誤差,則涉及到考生的綜合素質、思維能力與知識水平。德智體美等綜合素質沒法“考”出來,只能評估參考;思維能力與知識水平,則是高考的考察重點。一般而言,知識水平對應的是客觀題,有標準答案;而思維能力,則對應的是主觀“大題”。
只通過一次考試的幾張卷子選拔人才
確實沒法面面俱到
(圖:圖蟲創意)▼
前文曾經說過,高考在三方博弈中不斷變化著,其中一個重要交鋒,就發生在考生與出題人(特別是來自高校的出題人)之間。
由于高考的重要性,備戰資料里面,有著大量的考試套路性總結,如早期著名的《黃岡兵法》,以及如今各教育網站、機構的“秘籍”等等,這都是應考生需求而生,考生希望能揣摩出題人的習慣套路,預測出更多的考題信息,以盡可能地提高分數。
押題人有套路,出題人有反套路
就看誰的套路更深
(圖:圖蟲創意)▼
而出題人的“勝利”,則在于盡量減少這些“盤外招”的影響,盡可能通過題目測試出考生的思維能力與知識水平,并且用分數對考生進行準確分級。
所以擺脫套路的新題型不斷出現,考察思維能力的主觀題,也絕不會減少,題量隨之越來越大。雖然“偏題、怪題”是教育部門不主張的,但在創新的過程中,總會有那么一兩道新題型,讓考生覺得不知所措。
桌上厚厚的練習題和參考書
便是歷代考生與出題人斗智斗勇的“智慧結晶”
(圖:圖蟲創意)▼
高考正在變難,而且在未來會越來越難。但這不是封死人們的出路,而是為了更好地發揮其選拔作用、不斷自我進化的必然產物。
對于大多數普通人而言,高考并不是終點,而是一個起點,我們的最終目的依舊是融入社會,找到好的工作。
說到底高考其實也只是人生的一個重要節點罷了
(高考結束后狂歡的考生 圖:圖蟲創意)▼
簡單的題目雖然可以讓大多數人更加輕易的“考上”,但當考上的人太多,本科生進一步“泛濫”,含金量崩盤,那么結果就是手里的學歷變成一張廢紙,只能通過考研、考公來解決出路問題。
這對于絕大多數人來說,才是真正的內卷至死。
卷完一場還有一場
上岸永遠只是暫時的
(濟南公務員考試入場 圖:壹圖網)▼
所以高考難,也許并不是一件壞事。你難,別人也難,放寬心拼一把,只要不被這些難題嚇退,你就已經超越了無數人。
最后,祝愿所有考生都能取得好成績,為自己贏得一個艷陽高照的未來。
愿在座的考生都如愿以償,金榜題名!
(圖:圖蟲創意)▼
參考資料:
1.高考建制70年政策演變的邏輯、特征與趨勢_李木洲
2.新高考改革的實踐困境與歸因分析_左崇良
3.新中國成立以來高校招考命題工作機制變革及反思_劉亮
4.中國高考建制70年:論高考志愿政策的變遷、困境與反思_苑津山
關鍵詞:
參與評論
- 當前熱門:高考越來越難,真的是普通人的福2023-06-11
- 電腦中缺失maxnetbackburner.dll文件應該怎2023-06-11
- 恭喜梅西!邁阿密新陣容曝光,球王新位置出2023-06-11
- 全球要聞:贛r是江西哪里的車牌號(上饒車2023-06-10
- 龍騰大灣區|太燃了!中圍村包攬男子組、女2023-06-10
- 2023高考今日落幕,多地公布志愿填報時間 2023-06-10
- 歐冠決賽別想法太多!墨守成規的瓜迪奧拉 2023-06-10
- 黃州區“政采貸”為中小微企業發展注入金融2023-06-10
- 全球快看:虞書欣方否認與吳建豪戀情:不再2023-06-10
- 環球最新:我不是丑小鴨有聲小說下載_我不2023-06-10
- 快看點丨排風扇規格風量(排風扇規格)2023-06-10
- 馬斯克:推特將向認證創作者支付在評論中投2023-06-10
- 當前最新:全自動洗衣機不脫水是什么原因e22023-06-10
- 世界快消息!3系換什么避震好(3系用什么避2023-06-10
- 【世界播資訊】物料提升機型號s100(物料提2023-06-10
- 今日看點:首臺套50萬千瓦沖擊式水電機組項2023-06-10
- 焦點速訊:蘋果無線耳機怎么接電話 蘋果無2023-06-10
- 業績之外,中興通訊的ESG底色 天天簡訊2023-06-10
- 廈門推出今年第二批商住用地 計劃本月底拍2023-06-10
- 天天通訊!真金不怕火煉!掘金3-1熱火,NBA2023-06-10
- 當前要聞:新動力英語七年級上冊答案2022 2023-06-10
- 每日簡訊:唱歌b哥是誰 b哥是誰2023-06-10
- 《暗黑破壞神4》差評如潮 跌到5.1分了 環2023-06-10
- 每日報道:格雷魔法學校官網中文版(格雷魔2023-06-10
- 【全球報資訊】人工智能沖擊:美國5月失業2023-06-10
- 嗜血獵手 沃里克皮膚(嗜血狂暴沃里克典藏2023-06-10
- 【世界新要聞】愛心滿滿,湖北交投全力護航2023-06-10
- 快資訊丨小洗衣機什么牌子最好(兒童洗衣機2023-06-10
- 快播:深圳市公積金管理中心網上辦事大廳(2023-06-10
- 大運會火炬手鄒敬園:希望全世界大學生感受2023-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