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內 >

當前熱門:高考越來越難,真的是普通人的福報?

2023-06-11 00:10:31 來源:觀察網

當被問起,普通人這一輩子有什么時候是與“熱血”“青春”沾邊的,相信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就是兩個字——高考。

“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壯烈,“水滴石穿”的堅韌,“掛柯南”“考神錦鯉”的祈愿……無數情緒交匯在名為高考的旋律之中,形成了全國考生的共舞

寒窗苦讀十余載,只為一朝成飛鴻


【資料圖】

(圖:壹圖網)▼

而這場舞蹈的難度,毫無疑問正在逐年遞增。曾經靠“肝”就能出頭的高考,開始在題型、知識范圍等方面不斷升級,以致于近期每年高考,都會出現“X科好難”的吐槽。

有人甚至將目光投放在高考出題人身上,如著名數學出題人葛軍,就因為題型很“怪”,“坑殺”考生,斬獲了“葛帝”稱號。

一個人“秒殺”52萬江蘇考生的數學帝

一個所及之處“橫尸遍野”的葛軍

始終活在段子和無數江蘇考生的高考噩夢里

(圖:網絡)▼

高考為什么越來越難?最容易理解、也最直接的歸因是——高考人數變多,使高考開始“內卷”了。

一個“卷”字,就足以喚起最激烈的共情與負面情緒,然而與“內卷”的原意(沒有發展的增長)不同,高考變難絕不是一種“空轉”,在其背后有著深層的緣由與意義

高考,最優解的探索

現代高考制度的雛形誕生于民國時期,但當時的高考與如今大相徑庭,它更像是各大高校單獨展開的“入校筆試”,沒有統一的試卷與命題范圍,更沒有像如今這樣舉國護航的盛況。

那時的考試科目與現在類似

但無論是題型還是頁數,都短小精悍▼

在新中國成立初期,也沿用這種制度,但由于社會趨于穩定,想要深造的學子越來越多,各高校單獨考試逐漸難以滿足社會需求,也出現了公平性上的問題。

于是在1950-1951年,我國開始嘗試高校聯合招考以及大區統考,將“小校考”整合成更大型的考試。而到了1952年,大區統考變成了全國級別的統一考試,全國高考,也成為了一項延續至今的制度。

《關于全國高等學校1952年暑假招收新生的規定》

由教育部于1952年發布,高考的歷史由此開始

(圖:人民日報)▼

大家一起考試,這事算是定了,但以往各大高校分別招生考試,大多由高校內的教師出題,憑的是個人經驗,也就勢必出現出題良莠不齊的情況。既然要全國統考,那么標準也就必須統一:考什么內容?設計什么樣的題目難度要怎么權衡?

每一道難題,都足夠讓教育專家哇地一聲哭出來。不知道掉光了多少專家的頭發,最終教育部的指導原則堪稱細致:規定了全國統一的高考大綱,給出了試題難度建議,還建議題型上,多嘗試客觀題(但因各種原因,并沒有落實)。

第一屆高考共有8門科目

作文題是《記一件新人新事》和《我投入祖國懷抱》▼

就這樣,在1952-1965年高考題型與難度逐漸穩定下來,當時的題型以填空簡答名詞解釋問答為主,雖然題量不大,但主觀題占比之大,足以讓今天的考生做噩夢。

而在考題難度上,基本遵循著教育部提出的比例:“容易的占30%,中間(一般)的占40%,較難的占30%”,看上去難易均衡,但在實操上,“容易”“一般”“較難”都是相對而言,比如在新中國成立初期,以及1978年高考恢復的前兩年,考題的簡單程度簡直令人發指。

建國之初,高考作文的題目全都是命題作文

許多題目連現在的小學生都能寫▼

而當國民文化水平不斷提升,考題難度也自然逐年升高。

由于某些原因,高考曾被廢止長達11年,雖然期間有部分高校嘗試恢復招生考試,但選拔方式,已經變成了“自愿報名,群眾推薦,領導批準,學校復審”,這意味著——很多“出身不好”的人,根本就無法得到“推薦”與“批準”,也就失去了選拔資格

這期間僅在1973年恢復招生考試

高等學校招生除需經過評議推薦及審查、復查

著重增加政、文、數和理化四科的書面文化考試▼

這個情況一直持續到1978年高考重啟,經過了2-3年的恢復,我國高考在1981-2009年進入全面探索階段,期間關于高考相關改革政策多達23項。而在2010年至今,新高考體系逐漸建立,加分幅度不斷削減、地域差異與文理科分野被打破,這都意味著高考制度正在向更加公平的方向發展。

1977年恢復高考的頭版報道:

“搞好大學招生是全國人民的希望”

(圖:人民日報)▼

1977年恢復高考至今,改變了中國幾代人的命運

這位97年進入師范大學的考生

20年后成為了17年高考生的老師

(圖:壹圖網)▼

因此,即使高考依舊存在著諸多問題,但它無疑是目前選拔制度的最優解,而且還在不斷升級進化。它不論“成分”,不論財富與人脈,僅憑寒窗苦讀就能得到深造機會,甚至有可能實現階級躍升——這對大多數普通人而言,這就是不折不扣的福報。

就像這位考生在筆記本上寫下的話語

為迎戰高考而堅持不懈、努力付出

是能真正改變一個普通人未來的最優方式

(圖:壹圖網)▼

選拔,三方博弈

作為連接全國中學與高校的選拔考試,高考涉及的利弊之復雜,遠遠超過人們的想象。在高校、政府與考生(及家庭)三方的理想高考,截然不同。

高考,也更像一場激烈的三方博弈

(考場外等待的家長們 圖:壹圖網)▼

考生們自然希望“考的都會做,報的都能上”,考題盡量與從前的題型套路保持一致,“不打無準備之仗”。同時他們也希望得到確切分數后再報志愿,這樣“每一分都不會浪費”。

歸納而言,考生希望高考從題目到志愿,都更加“可控”,也希望自己能夠盡量向上攀登——畢竟,如果真能幸運地進入超過自己預期的學校,誰會因為妄自菲薄而拒絕呢?

不堅持到到錄取結果順利出來的那一刻

都不算成功打贏高考這一仗

(圖:壹圖網)▼

但高校的想法則與考生不同。一方面,他們希望選拔優秀的、符合甚至高于專業要求的學子;另一方面,也希望學校的各學科,包括考古等“冷門”專業,都能招到高素質的生源

于是高校會傾向于個性化的、能夠考察學科相關能力的試題,希望考題選拔出來的,是素養、能力與知識兼具的人才,而不是靠攻略與題海培養出來的背誦高手。

題海戰術,是笨卻有效的提分方式

是無數學子逃不了的噩夢

也是高校老師所不希望看到的學習方式

(圖:圖蟲創意)▼

正是出于這種考慮,早在建國初期,各大高校就掀起了關于“單統考”的大討論——因為高校單獨考試更加靈活,也更能考察學生是否能夠精準匹配高校招生需要。而在統考方式已經確定的如今,這場博弈則表現為:高校人員參與命題,研究出更能反映考生能力的題目,以及考驗發散思維的新題型

對于高校而言,他們希望高于標準的考生能夠向下選擇。于是,想要向上走的考生,與想要人才向下走的高校,就形成了一對矛盾。

每年高考后各大城市舉辦的高招會

就將高校與考生之間的博弈體現得淋漓盡致

(圖:西安日報)▼

而政府教育部門,他們不僅需要調和高校與考生之間的矛盾,也在宏觀上有著自己的立場:

更多的考生能夠得到進一步的學習機會,或者能夠有一個妥當的出路——這是社會穩定的要素。

考生能夠更好地融入高校,成為更優質的人才,順利畢業、就業,創造更多價值——這是良性發展的考量。

讓考生順利入學、順利畢業

也是在滿足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

(圖:圖蟲創意)▼

通過調節高考策略,來對中小學教育造成積極影響,或者避免“唯分數論”“機械化做題”的情況發生——這是政策引導的需要。

應對就業率降低、維持高校學歷的含金量,同時要求又不能過于苛刻,導致大批考生考不上大學——這是就業調控的訴求。

既要滿足社會對高質量人才的需求

又要避免供大于求的的情況出現

(圖:壹圖網)▼

于是一場三方博弈拉開帷幕,三方并非敵對,但卻有著微妙的沖突點。為了用最小的成本來尋找解決方法,就需要在試點中進行改革嘗試。

這就是為什么,在新高考時代,政策總在變化,各試點總在嘗試新形式、新規則的原因。

變得更難,是高考的趨勢

現代高考的本質是選拔。選出有深造潛質的人才,進入高校進一步培養,這就是高考的意義。為了令高考意義最大化,就勢必要向兩個方向發力:更合理的考試機制,更低的選拔誤差。

什么是合理?就是在高校選拔優秀新生的個性化需求,與中學教學的通識化教育之間,取得平衡。二者往往是不對口的,所以需要不斷地調和探索。

在這場互相博弈中承載的

是莘莘學子對美好未來的期望

和各大高校對人才的渴望

(高考宣誓大會圖:圖蟲創意)▼

一個典型的探索案例是“3+X”政策,即“語數英”三科,加一門文科/理科綜合考試。

這將考生分為文科生與理科生,相比于九科都考,顯然更有針對性。但與此同時,“3+X”也存在不少弊端,比如文理科劃分略顯武斷,與高校專業不接軌等。比如地理在高中屬于文科,而在高校則是不折不扣的理科。

隨著高考的不斷改革,選拔方式也變得越來越科學

各省也開始陸陸續續放棄了文理分科▼

同時,文理科的鴻溝也導致了中學教育的問題,一些本可以文理兼通的學生難以發揮優勢,甚至出現非考試科目不學的情況。

所以在2010年后,越來越多的省份開始施行“3+3”模式,將“語數英”依舊作為必考三科,但打破文理科限制,在歷史、地理、政治、生物、物理、化學中任選三科;還有“3+1+2”模式,語數英三科,再在物理與歷史中二選一,再從地理、政治、生物、化學中挑選2科考試。

浙江省的“三位一體”招生

更是打破了一考定終身

屬于真正意義上的“素質高考”

(圖:圖蟲創意)▼

這些新的嘗試,更能滿足高校的個性化需求,同時也不會令中學通識教育出現偏廢現象。

值得注意的是,新高考的改革并非全國通行,也不是固定不變,在不同地區不同年份,可能采用不同的規則,例如傳統的“3+X”在今年仍在多數省份繼續施行。

中國高考政策地圖▼

至于選拔誤差,則涉及到考生的綜合素質、思維能力與知識水平。德智體美等綜合素質沒法“考”出來,只能評估參考;思維能力與知識水平,則是高考的考察重點。一般而言,知識水平對應的是客觀題,有標準答案;而思維能力,則對應的是主觀“大題”。

只通過一次考試的幾張卷子選拔人才

確實沒法面面俱到

(圖:圖蟲創意)▼

前文曾經說過,高考在三方博弈中不斷變化著,其中一個重要交鋒,就發生在考生與出題人(特別是來自高校的出題人)之間。

由于高考的重要性,備戰資料里面,有著大量的考試套路性總結,如早期著名的《黃岡兵法》,以及如今各教育網站、機構的“秘籍”等等,這都是應考生需求而生,考生希望能揣摩出題人的習慣套路,預測出更多的考題信息,以盡可能地提高分數。

押題人有套路,出題人有反套路

就看誰的套路更深

(圖:圖蟲創意)▼

而出題人的“勝利”,則在于盡量減少這些“盤外招”的影響,盡可能通過題目測試出考生的思維能力與知識水平,并且用分數對考生進行準確分級。

所以擺脫套路的新題型不斷出現,考察思維能力的主觀題,也絕不會減少,題量隨之越來越大。雖然“偏題、怪題”是教育部門不主張的,但在創新的過程中,總會有那么一兩道新題型,讓考生覺得不知所措。

桌上厚厚的練習題和參考書

便是歷代考生與出題人斗智斗勇的“智慧結晶”

(圖:圖蟲創意)▼

高考正在變難,而且在未來會越來越難。但這不是封死人們的出路,而是為了更好地發揮其選拔作用、不斷自我進化的必然產物。

對于大多數普通人而言,高考并不是終點,而是一個起點,我們的最終目的依舊是融入社會,找到好的工作。

說到底高考其實也只是人生的一個重要節點罷了

(高考結束后狂歡的考生 圖:圖蟲創意)▼

簡單的題目雖然可以讓大多數人更加輕易的“考上”,但當考上的人太多,本科生進一步“泛濫”,含金量崩盤,那么結果就是手里的學歷變成一張廢紙,只能通過考研、考公來解決出路問題。

這對于絕大多數人來說,才是真正的內卷至死

卷完一場還有一場

上岸永遠只是暫時的

(濟南公務員考試入場 圖:壹圖網)▼

所以高考難,也許并不是一件壞事。你難,別人也難,放寬心拼一把,只要不被這些難題嚇退,你就已經超越了無數人。

最后,祝愿所有考生都能取得好成績,為自己贏得一個艷陽高照的未來。

愿在座的考生都如愿以償,金榜題名!

(圖:圖蟲創意)▼

參考資料:

1.高考建制70年政策演變的邏輯、特征與趨勢_李木洲

2.新高考改革的實踐困境與歸因分析_左崇良

3.新中國成立以來高校招考命題工作機制變革及反思_劉亮

4.中國高考建制70年:論高考志愿政策的變遷、困境與反思_苑津山

關鍵詞:

參與評論

99在线观看精品视频| 国产夫妇精品自在线|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 婷婷久久精品国产| 国产精品午夜高清在线观看| 精品av天堂毛片久久久| 国产精品午夜剧场| 麻豆国产精品免费视频| 精品成人乱色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看| 精品熟女少妇av免费久久|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精品| 国产精品 猎奇 另类视频| 老子午夜精品我不卡影院|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观看| 青娱乐国产精品视频| 精品香蕉伊思人在线观看| 无码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人妻| 一区二区国产精品| 国产精品免费久久久久影院| 久久久WWW成人免费精品| 91麻豆精品国产| 久久成人国产精品二三区|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 午夜精品福利视频| 精品一区精品二区制服| 99热门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99热在线精品免费全部my| 国产精品白丝AV在线观看播放 | 国产成人精品电影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福利电影网| 亚洲国产精品国自产拍电影 | 国产精品无码MV在线观看| 国产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国产女人乱人伦精品一区二区| 九九视频精品在线| 亚洲日韩国产精品第一页一区| 精品久久久久久综合日本| 97精品久久天干天天蜜| www.999精品视频观看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