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8”網購狂歡,開啟電商新一輪促銷大潮,今年的618各大電商亮出了哪些營銷底牌,消費者是否可以真正得到實惠?對于目前國內大電商的競爭進入了白熱化的狀況,電商行業如何理性發展?
“5年時間,京東“618”與阿里雙11已經形成了抗衡格局。上半年“618”,下半年“雙11”,成為中國電商兩大重要節日,各守半場。”
6月18日,央視財經評論員、中國電子商務協會副會長單仁做客CCTV2央視財經頻道直播節目《午后財經》時解析,今年的“618”,電商平臺一改針尖對麥芒的價格對抗,而是結合自身優勢展開布局,尋找新的突破口,融入移動端、消費金融等多種元素,電商行業正在告別野蠻式的增長而日趨成熟。
京東如今成長為可與阿里巴巴分庭抗禮
從2010年到如今,5年時間,京東打造的“618”電商節日已然成形。
事實上,最早的電商促銷節大家只記得雙11。阿里巴巴的雙11電商節如今成為全民狂歡,但在2009年第一次舉辦之時也未能引起業內重視。然而隨著線上網購人群的爆發增長,線上零售交易額達到2.3萬億,靠近整個社會零售總額的10%,電商節日變得不容小覷。
“618”過去只是京東的店慶,京東這幾年快速成長,2014年全年交易金額突破2600億元,跟天貓差距縮小,京東對購買力更大的中產階級的影響力更大。
“我身邊的很多人,每年在京東上的消費以萬計。”
單仁分析,京東去年與阿里巴巴同年上市,形成了抗衡隊形。上半年“618”,下半年“雙11”,成為中國電商促銷兩大重要節日,各守半場。
隨著蘇寧、國美、1號店等平臺踴躍參戰,“618”促銷盛宴不再是京東專屬,而成為所有電商平臺的狂歡。
價格戰服務戰全面爆發 消費者更趨理性
促銷,最直接的手段便是低價,不過相比以往單純的價格戰,今年“618”電商平臺似乎又有了新變化。
低價永遠是促銷的王道。今年“618”促銷活動中,“一元秒殺”、“一折特賣”等活動比比皆是,品類也一應俱全,很多游戲互動,讓促銷娛樂性增強。
“但促銷只是噱頭,限時購、限量購有很多水分。消費者比以前理性很多,很多人在經歷過種類多樣次數繁多的電商促銷活動后,現在已經很難再被“忽悠”了。”
單仁指出,電商不敢在價格上玩“虛”的,今年的促銷給了消費者實實在在的很多優惠。
他建議,消費者需要理性看待電商促銷,盡量減少很多沖動性消費,了解每個平臺的優勢平類,對想要購買的產品盡早地關注,在真正促銷的時候下手,這樣才能真正去享受優惠,盡量把自己理性的需要,只買自己需要的,不買自己想要的。
普通的消費者越來越理性,那么入住各電商平臺的商家又是怎么想的呢?
青可兒王延平說,對中小商家來說,618更多的是一種無奈,一方面確實能在一個短時間內帶來巨大的流量和銷量,但是對于品牌來說,更多的是有害的,因為對品牌的長期發展,它需要一種理性的,一種穩健的發展,而這樣集中去透支通過銷量,尤其是通過價格戰的手段,對品牌一定程度上是有傷害的。
橙愛玩國創始人吳錚表示,事實上要想參加各個電商平臺大促的主會場的門檻是非常高的,需要支付一筆不菲的進場費。雖然流量提升了,但是實際上品牌本身的利潤現在越來越薄。
“可見,供貨商付出很多,中小商家越來越理性,發起促銷的平臺才是真正的贏家。”單仁說。
創新之路如何走? 消費金融成關鍵
央視記者發現,今年的雙十一電商平臺對于三四線城市的農村電商的關注度明顯提高,而對于消費者來說移動購物的比例大大超過了往年。
單仁解析,今年的618并非以針尖對麥芒的價格戰為主流。加入了很多新元素。
第一個特點是,符合消費者購物習慣,移動端遷移的欲望更加強烈。
第二個特點,電商競爭玩法升級,很多平臺的促銷只是噱頭,更多元素融入電商。電商產業發展不光是依靠產品差價贏利。
比如,電商中加入金融元素,推出信用消費以及眾籌等。
蘇寧近日推出“任性付”,再加上京東的“京東白條”、阿里的“花唄”, 引入消費金融,這是未來電商發展的關鍵要素。
“金融從銀行系統中開放,國家號召推動消費金融,去年消費金融業務7.7萬億元,2018年可能會達到17萬億的規模。”單仁表示。
他指出,總體來看,今年“618”電商之間的競爭已經從過去單純價格戰轉變成比優勢、比資源、比實力的模式戰,是一場結合了供應鏈、流量、物流、合作商資源,組合了互聯網金融、O2O等各類產品,并且融合理性策劃的綜合性競爭。電商業正在逐步告別野蠻式增長,日趨成熟。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