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第一次從朋友處聽到了竇炳續這個名字,講當年的投資收益如何如何,當時的感覺是相當吃驚。但對他的真正關注是因為本人也姓竇,而且同樣在金融界混跡多年。爾后,陸續了解到,竇炳續其實不是一個人名,是一個金融工作室。為什么會有這樣一個奇怪的名字,筆者也不得而知。據傳,竇炳續金融工作每年收益都十分穩定,遠超過當時的一些不錯私募,但由于竇炳續的保守和低調,其投資規模和收益數據始終是個迷,漸漸本人以為竇炳續應該只是個傳說。
從2011年到2015年中國的資本市場風起云涌,市場容量就那么大,傳奇的英雄人物也還是那么幾個,大家都耳熟能詳。總結這幾年的投資市場,筆者總結出了目前中國投資市場的兩個現狀特點:
一是中國民間不可能存在投資高手,那些自稱的所謂“投資高手”在與正規私募大佬過招,應該是兒童團遇到了特種兵,差不多是被秒殺!
第二點是民間高手的成功大多都與投資大環境密切相關,具有相當的偶然性,而且是曇花一現,諸如楊百萬之流。發生系統性風險的時候,所謂民間高手的抗風險能力相當薄弱,常常會輸的血本無歸,甚至直接導致破產。今年的股災,身邊就發生了一個“股神”破產跳樓的慘劇。
本人固以為:那些所謂的民間高手,不管什么門派什么招式,在牛市里牛氣沖天,但一遇有系統性風險,便全亂了章法,亂打的“王八拳”,被左右搧打幾個耳刮子后,要不理性全失,賭性大發,要不就是心驚肉跳,全無了參與市場的血性。
混跡金融界多年,本人專司發文碼字工作,見識的人和事雖然頗多,但對于具體投資工作來講卻是只是皮毛。2015年6月12日周五(印象十分深刻),一個偶然的機會與竇炳續主要合伙人(老竇)一起聚餐,老竇話不多,卻能給人一種踏實感,氣場很足。席間本不太熟絡的兩人一起碰杯時,他居然一臉認真的問起了我股票的倉位,我表示滿倉并有融資配股時,他露出了我當時感覺十分怪異的表情,然后很誠懇的告訴我,周一可以清掉股票出來休息休息,至少應該清掉融資票。我當時并不以為然,早已被四千點才是牛市開始的瘋狂論調,搞的忘乎所以。但表面還是應承了,并相互留了電話。周一(6月15日)上午十點半的左右的時候老竇居然又打了電話給我,很認真地問我股票出了沒有,我猶豫了一下,講到正準備賣票。出于對老竇信賴及尊重,我上午11點前清倉了所有的配資股票,下午2點清倉了所有的股票。以后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我從內心感激老竇讓我保住了半年的投資成果。爾后在第三季度的操作里,盡管如此艱難的市場,在竇炳續金融工作室的微信群的指導下,個人居然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成績。在驚嘆其對市場的極端敏銳,精準把握的同時,更對老竇的厚道及人品又多了一份尊敬。
談到竇炳續工作室近幾年的發展,老竇的臉上多了一份平和。其實竇炳續工作室更象是幾個志趣相投的投資圈的朋友在一起交流學習的地方,大家并沒有把賺錢太當一回事,但可能正是這種心態,偏偏無心插柳柳成蔭。他們都是絕對的技術派,他們認為所有的基本面因素,最終都會反映在技術面上,從來都沒有無緣無故的漲,或者無緣無故的跌,而且促漲促跌事件的出現,往往與趨勢及技術指標會有驚人的吻合。他們在一起更傾向于研究攻克投資中的技術難題。這幾年他們在一直研究盤面語言,即把K線、成交量,均線以及其它等各項指標都分別分解為諸如英文單詞、漢字詞語等元素,然后再進行組合,從而形成明確精準的盤面語言,來讀懂市場走向。
談及未來,老竇臉上多了一份凝重。目前,竇炳續金融工作室并沒有成立公司的打算,他坦誠的講,現有成員的內性里都有一種閑云野鶴般的飄灑,很享受目前這種投資環境及狀態,大家更想用更平和心態去解讀市場,并且想把這幾年的盤面語言研究成果免費與股民分享,他們更愿意感受共享的快樂。
與竇炳續金融工作室接觸的時間雖然不長,卻徹徹底底地改變了我過去民間無高手的觀念。也許他們沒有公募私募那樣引人關注,但他們對技術精準的把握以及自我交易系統的完善與堅持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所差別的可能是對事業的理解以及個人的性格因素。
竇炳續金融工作室,一個低調得不能再低調的金融團隊,一群如閑云野鶴般的金融玩家,我在繼續以分享他們的盤面語言成果的同時,更加深信:竇炳續——不僅僅是傳說。